李奶奶表示★★■★■,作为一名孤寡老人,20多年来自己一直享受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■★★★■■,生活好■◆■■、心情好,自然就长寿,每天前往睦邻点和大家一起唠嗑已成为必修课。她的邻居窦大婶今年65岁■★◆,串门的同时,帮助李奶奶做家务,这种“搭把手★◆★◆”让互助养老成为现实★■■。
赣榆区民政局局长宓守峰介绍,目前★■★■◆,赣榆区城乡低保、低保边缘★★◆★◆■、分散供养特困对象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日享有补贴3元,其他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日(目前仅午餐有补贴)有助餐补贴1元◆★★◆◆★。此外★■,慈善资金给予适当补助■■◆■■,不足部分由镇、村兜底。“我区具有良好的‘敬老■★、孝亲’的淳朴民风,又因电商业务较发达■★◆,不乏爱心企业★◆,大家纷纷慷慨解囊,捐款捐物。三合村‘幸福大食堂’在建设之初就收到近6万元善款,还有各类物资,如蔬菜、肉类★■◆、油、米等,我们一一做了台账,统筹使用,让老年人得实惠。”
海头镇镇长张艺馨告诉记者,该镇充分利用村集体以及集中居住养老区闲置用房改造了农村■■■“幸福大食堂”,目前该镇三合■◆★◆■、宅基、大官庄★◆★★■、盐仓城4个村建成了“幸福大食堂”,在食堂运营方面,由村集体管理◆★■★◆,按照“固工+义工”的方式配备工作人员★■◆★,严控运营成本■◆◆★★;对行动不便、卧病在床的老人,志愿者提供送餐服务■★■★★,构建起了“村干部+厨师+志愿者”的管理模式★★◆★◆★,让农村老人及低保■★■★、特困人员◆■★★“食有定所★■■◆★、食有营养,吃得放心、吃得舒心”。
宓守峰表示,赣榆区共有村(社区)466个,已建成老年人集中居住养老区26个,占比超5%。“我们将充分考虑当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■◆■◆★■,科学规划,按照‘一村一策、成熟一个、推进一个’的原则,逐步设立★◆■■◆★‘幸福大食堂’。
2017年,记者曾在大官庄村采访,当时该地集中居住养老区的老年人大多数是自己做饭。“刚入住那会儿我和老伴才60多岁★■,种地、做饭没线岁了,生活上的确有些力不从心★◆。◆■◆”现年77岁的张广尚表示■◆◆■★,如今能到助餐点吃饭■★■,省了自己做饭和清洗锅碗瓢盆的麻烦,三五好友坐在一起边吃边聊,心情也好。
当天上午,村志愿者和厨师正忙碌着。★◆■“这是本地特产嫩桑叶,是村民喜欢吃的一道特产■■★。★◆◆■”志愿者一边忙碌一边介绍★■◆■◆■,“今天的菜有盐水虾、胡萝卜炒莴笋★★◆★、白灼生菜、焖冬瓜、肉圆子、桑叶汤。■◆■★■”
★◆“流感病毒阳性率近期上升趋势明显,希望大家减少外出……★■◆■◆”1月9日下午★■★★■◆,在大官庄村卫生室,许多老年人正在聆听题为“冬季养生保健”的讲座,医生从流感的预防◆■★◆★■、心理态度、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,言简意赅地普及知识★■。
1996年,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大盘村在全国首创“农村集中居住养老■◆■”模式★◆■,该模式起到了“集中居住■■★、分户生活、统一管理”的目的。随着近30年的不断总结不断发展,在连云港市民政局的指导下,在赣榆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,赣榆区民政局联合多个部门,不断完善集中居住养老区的功能■◆◆★◆,“赣榆模式”已形成集医◆★■★、养、娱于一体的“Plus版■◆”,当地老人“离家不离村村中享清福”。近日,本报记者前往赣榆区,实地走访了部分集中居住养老区,亲身感受这里的新变化★■★■。
1月9日,赣榆区海头镇三合村“幸福大食堂”(老年助餐点)正式开业,这是春节前夕当地政府送给老年人的一份“大礼包”。上午10点30分,已有十多位老人坐在助餐点内聊天◆◆。“昨天试营业的时候我就来了,西红柿炒鸡蛋、红烧鱼■◆★◆◆★、狮子头,三菜一汤吃得很开心◆■★◆★◆。◆■■”82岁的闫秀英(化名)说,村干部几天前就挨家挨户通知他们助餐点开业的消息,她尝试后决定每天都来吃饭■★■■★■,因为这里既可以老友小聚◆★◆,又可以吃饭唠嗑◆◆◆■,非常适合养老生活。
“20年前,我就住在这里了,如今环境好、吃得好★★★◆、住得好★◆。看着集中居住养老区越来越好,我打心底感到高兴。”大官庄村现年90岁的李奶奶领着记者来到了自己的家★★★■■◆,展示了她两室一厅的温馨家园。
1月11日上午,赣榆区宋庄镇沙口村卫生室的村医正在走访集中供养的120余户老年人★◆★。■★◆“去年★◆★■■,我省启动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★■★◆,这项工作在集中居住养老区实施起来很方便。”连云港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■■,多年前★◆■◆,该市为集中居住养老区的老年人建立了★◆“健康档案”。基于村干部对本地老年人家庭、生活等情况的熟悉度,村医作为◆■“家庭签约医生”,在日常工作中起到桥梁作用,可及时更新老年人的需求,又可以为老人们在就医★★■◆★、用药上做指导◆★★。
1月11日上午■■,赣榆区宋庄镇沙口村卫生室的村医正在走访集中供养的120余户老年人◆■★★◆。★★◆◆“去年,我省启动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,这项工作在集中居住养老区实施起来很方便。”连云港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多年前★■★,该市为集中居住养老区的老年人建立了“健康档案◆★★★◆◆”★◆■。基于村干部对本地老年人家庭★★、生活等情况的熟悉度,村医作为“家庭签约医生◆■◆★★”,在日常工作中起到桥梁作用,可及时更新老年人的需求,又可以为老人们在就医、用药上做指导◆★■。
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陈栊表示◆★■◆★★,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及★◆◆■★■“银发经济”发展的需要,赣榆区勇于创新,科学规划,不断完善集中居住养老区的功能与经济文化底蕴◆■,让老人离家不离村◆■,有效打通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瓶颈■■,为子女们减轻了负担◆★◆。“老年人集中居住,助餐■■◆■★★、医疗、睦邻点的加持让医养结合成为可能★★◆■■■,提高了村级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。村干部积极落实我省探访关爱制度■★★◆◆,农村老年人在守望相助的基础上,有了更好的安全保障。集中居住养老模式还引导老人参与文体活动、生产劳动■★★◆◆,让他们不寂寞、不孤单。老年人的家属在敬老方面互相督促、互相激励,尊老爱老成为当地的社会风尚◆■★。■◆■■”(刘 斌)
大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学表示■■,村委会和卫生室还开展了“爱心铃”项目,若老人在家中突遇险情或突发疾病,只需按下■◆◆“呼叫键”,村干部和村医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急救★◆◆。
赣榆区民政局局长宓守峰介绍■★◆★◆★,目前,赣榆区城乡低保★◆◆、低保边缘◆■◆、分散供养特困对象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日享有补贴3元,其他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日(目前仅午餐有补贴)有助餐补贴1元。此外■■★◆★,慈善资金给予适当补助,不足部分由镇、村兜底。“我区具有良好的‘敬老、孝亲’的淳朴民风◆■■■,又因电商业务较发达,不乏爱心企业,大家纷纷慷慨解囊,捐款捐物。三合村‘幸福大食堂’在建设之初就收到近6万元善款,还有各类物资■■,如蔬菜、肉类、油■★◆■、米等★■,我们一一做了台账,统筹使用★◆★,让老年人得实惠。”
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陈栊表示,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及“银发经济”发展的需要,赣榆区勇于创新◆◆★★■,科学规划,不断完善集中居住养老区的功能与经济文化底蕴★★■■■,让老人离家不离村■■■,有效打通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瓶颈,为子女们减轻了负担。“老年人集中居住★◆■,助餐、医疗、睦邻点的加持让医养结合成为可能,提高了村级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。村干部积极落实我省探访关爱制度,农村老年人在守望相助的基础上,有了更好的安全保障★◆。集中居住养老模式还引导老人参与文体活动、生产劳动★★■◆◆,让他们不寂寞、不孤单。老年人的家属在敬老方面互相督促、互相激励,尊老爱老成为当地的社会风尚。”(刘 斌)
1996年,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大盘村在全国首创“农村集中居住养老★★”模式,该模式起到了“集中居住、分户生活、统一管理■◆★◆★”的目的◆■◆◆◆◆。随着近30年的不断总结不断发展,在连云港市民政局的指导下,在赣榆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,赣榆区民政局联合多个部门,不断完善集中居住养老区的功能,◆◆■★“赣榆模式”已形成集医、养★◆■、娱于一体的◆★◆■“Plus版◆★◆”,当地老人★◆◆★★“离家不离村村中享清福”。近日,本报记者前往赣榆区,实地走访了部分集中居住养老区★■◆■◆,亲身感受这里的新变化。
“20年前,我就住在这里了,如今环境好、吃得好、住得好。看着集中居住养老区越来越好,我打心底感到高兴★◆◆。”大官庄村现年90岁的李奶奶领着记者来到了自己的家,展示了她两室一厅的温馨家园。
海头镇镇长张艺馨告诉记者,该镇充分利用村集体以及集中居住养老区闲置用房改造了农村“幸福大食堂”,目前该镇三合、宅基、大官庄★★■、盐仓城4个村建成了“幸福大食堂”,在食堂运营方面,由村集体管理★■★★,按照★★■■“固工+义工”的方式配备工作人员,严控运营成本;对行动不便、卧病在床的老人,志愿者提供送餐服务,构建起了★◆★■■■“村干部+厨师+志愿者■★★”的管理模式,让农村老人及低保、特困人员★◆★“食有定所、食有营养,吃得放心、吃得舒心”。
1月9日★★◆,赣榆区海头镇三合村■◆★■■“幸福大食堂”(老年助餐点)正式开业,这是春节前夕当地政府送给老年人的一份“大礼包”。上午10点30分,已有十多位老人坐在助餐点内聊天。“昨天试营业的时候我就来了,西红柿炒鸡蛋★◆■■★◆、红烧鱼、狮子头◆■◆■,三菜一汤吃得很开心。■◆◆◆”82岁的闫秀英(化名)说◆◆★★◆,村干部几天前就挨家挨户通知他们助餐点开业的消息,她尝试后决定每天都来吃饭,因为这里既可以老友小聚■◆★,又可以吃饭唠嗑■◆■◆,非常适合养老生活。
李奶奶表示★■,作为一名孤寡老人◆★■,20多年来自己一直享受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,生活好、心情好◆■★◆,自然就长寿,每天前往睦邻点和大家一起唠嗑已成为必修课。她的邻居窦大婶今年65岁,串门的同时◆◆◆,帮助李奶奶做家务■■■,这种“搭把手”让互助养老成为现实★★◆★■。
农村老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劳动生产,集中居住的老年人依旧保持着淳朴的习惯■■★。村里特地在房前屋后给老人们留有菜地■◆◆,这一举措深受欢迎■◆★■★。
“防患于未然,我们村每位集中居住的老年人均享受定期体检服务。镇、区两级医院也会安排医护人员前来组织体检★★◆■★◆,我们会根据体检报告及时更新老人的健康状况,调整探访关爱的级别与频次■■。★◆■■◆”沙口村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村的党员志愿者可为集中居住老人提供助医、助洁、助购等服务★■◆■。
1月13日◆★■■◆■,在沙口村老年集中居住养老区隔壁的老年活动中心门前★◆★◆,朱传仁(化名)正在和一群老年朋友做手工活、织网。★◆■◆◆★“大家聚在一起聊天,一边晒太阳■◆◆◆,一边赚零花钱■★◆■★,两全其美。”84岁的朱传仁向记者介绍◆■★■◆■,他织一条网有6元的收入,一年大概3000元◆★■。同样的情况在大官庄村、大盘村等设置集中居住养老区的村都普遍存在,其中以渔网编织、劳动工具制作、海产品晾晒、电商产品包装为主,帮助集中居住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。
2017年■■◆■■■,记者曾在大官庄村采访,当时该地集中居住养老区的老年人大多数是自己做饭。“刚入住那会儿我和老伴才60多岁,种地、做饭没线岁了,生活上的确有些力不从心。”现年77岁的张广尚表示,如今能到助餐点吃饭,省了自己做饭和清洗锅碗瓢盆的麻烦,三五好友坐在一起边吃边聊,心情也好★■■◆◆★。
★■“流感病毒阳性率近期上升趋势明显,希望大家减少外出……”1月9日下午,在大官庄村卫生室,许多老年人正在聆听题为“冬季养生保健★★■■■■”的讲座,医生从流感的预防◆★■■◆◆、心理态度■◆◆■、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,言简意赅地普及知识■◆◆。
当天上午,村志愿者和厨师正忙碌着。“这是本地特产嫩桑叶★■■◆★■,是村民喜欢吃的一道特产。”志愿者一边忙碌一边介绍,“今天的菜有盐水虾、胡萝卜炒莴笋、白灼生菜、焖冬瓜■◆、肉圆子★★、桑叶汤★★★◆。”
1月13日★★★★◆◆,在沙口村老年集中居住养老区隔壁的老年活动中心门前★■,朱传仁(化名)正在和一群老年朋友做手工活■■、织网。■◆★★◆◆“大家聚在一起聊天,一边晒太阳★◆★■★★,一边赚零花钱,两全其美。”84岁的朱传仁向记者介绍,他织一条网有6元的收入◆■■★★,一年大概3000元。同样的情况在大官庄村★★、大盘村等设置集中居住养老区的村都普遍存在★★★■◆,其中以渔网编织、劳动工具制作、海产品晾晒■★◆★◆、电商产品包装为主,帮助集中居住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。
大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学表示,村委会和卫生室还开展了★◆“爱心铃”项目■■■■,若老人在家中突遇险情或突发疾病★◆◆■★,只需按下“呼叫键”★■◆★■,村干部和村医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急救。
农村老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劳动生产■◆★◆■,集中居住的老年人依旧保持着淳朴的习惯。村里特地在房前屋后给老人们留有菜地,这一举措深受欢迎★■◆■。
“防患于未然■★◆◆★,我们村每位集中居住的老年人均享受定期体检服务◆■◆★。镇、区两级医院也会安排医护人员前来组织体检,我们会根据体检报告及时更新老人的健康状况◆★◆,调整探访关爱的级别与频次。”沙口村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村的党员志愿者可为集中居住老人提供助医、助洁◆◆、助购等服务■◆■。
李家学介绍★◆★■◆,助餐点建成一年来,用餐达1.4万人次,支出费用16万元,以“民政补贴一点、村级筹集一点■★★★、企业捐助一点■★★、老人负担一点”的形式,达到了收支平衡。
宓守峰表示■◆★◆◆,赣榆区共有村(社区)466个,已建成老年人集中居住养老区26个,占比超5%。“我们将充分考虑当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◆◆,科学规划,按照‘一村一策、成熟一个★◆◆◆■■、推进一个■◆◆’的原则,逐步设立‘幸福大食堂’。
李家学介绍,助餐点建成一年来,用餐达1.4万人次,支出费用16万元,以“民政补贴一点、村级筹集一点、企业捐助一点、老人负担一点”的形式,达到了收支平衡。